常常會和別人說 “XXX是邊緣人”、“不想成為邊緣人” 之類的話,邊緣人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詞了,但你知道嗎? 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(DSM)中有實際收錄一個疾病叫 “邊緣型人格違常(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)",不過這個疾病和我們熟知的邊緣人截然不同喔。

邊緣型人格違常屬於人格疾患,顧名思義是人格形成上出了點差錯,邊緣型人格違常主要會有以下狀況:

  1. 無法忍受被人拋棄
  2. 極端思考,非黑即白
  3. 自我認同障礙,自信低下
  4. 自我傷害行為
  5. 以自殺、自殘行為脅迫他人
  6. 憂鬱情緒持續較長
  7. 害怕孤單、空虛感
  8. 難以控制憤怒
  9. 可能出現妄想或解離現象

邊緣型人格違常的成因目前理論認為是因為在童年時期與父母分離,產生分離焦慮而導致,一個人年幼時人格正在發展,但母親/主要照顧者不知道或是不能滿足幼兒的需求,甚至表現出不耐煩,冷漠的態度,在建築人格的過程中得不到母親給予的安全感而產生恐慌,甚至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得到照顧,失去依附對象,進而造成人格發展不全。

依照依附理論(attachment theory)可以將兒童分成四種依附關係,不正常的依附關係不只在一個人受照顧時才有影響,與未來戀愛的過程、社交過程都有很大的關係,可說是構成一個人面對人際互動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
邊緣型人格違常是嚴重的精神疾病,因其高不穩定性與傷害自我/他人的可能,許多精神科醫師甚至不願意治療邊緣型人格的病患,一部分是因為他們不確定能力是否足以治療此疾病,這是醫師對病人一種負責任的態度,但也因此這類病患相對較為無助,目前可以採用辯證行為療法、移情–焦點療法及藥物輔助來治療,社會對此疾病的歧視與偏見也是造成患者痛苦的一大原因,他們缺乏愛與被愛的能力,渴望的是他們年幼時期得不到的照顧與親密,若社會普遍對他們冷嘲熱諷、故意疏離,只會使他們再次經歷過去的創傷,加重病情罷了。

對正常人而言,可能有一位患者令你害怕、覺得他不正常,但對人格疾患者而言,全世界都不正常,他要承受的痛苦絕對大得多。


參考資料: 高育仁(2014)。您也害怕孤獨嗎?解析邊緣性人格。新北市: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。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4%BE%9D%E9%99%84%E7%90%86%E8%AB%96